尽管22日,日本民众聚集在首相官邸附近抗议日本政府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但是令人绝望的是,政府依然坚持实施这个决定,无视民众的担忧和反对声音。
当地时间24日13时,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还是启动了核污染水排海。
东京电力公司24日在临时记者会上宣布,今天的核污染水排放量预计为200到210吨,每天的排放情况将于次日公布。初次排海每天将排放约460吨,持续17天,总计排放约7800立方米核污染水。这一排污进程将持续数十载。

既然已经排放了,智慧水务做为一种信息化管理工具,应当做些什么呢?
一、感知层注重加强监测和预警
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对水体进行实时监测,包含水质、水位、流量等指标,及其核污染物的浓度与分布。及时发出预警,便于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可以使用以下方式进行监测:
核辐射监测:采用辐射检测仪器,如γ射线谱仪、液闪计数器等,对水样、沉积物样本等进行辐射测量,来确认核污染物的辐射水平与类型。
核素测量:通过核素测量技术,如液体闪烁计数器、质谱仪等,对水样与土壤样本中的特定核素进行测量,来确认核污染物的浓度与种类。
核化学分析:采用化学分析技术,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原子荧光光谱仪(AAS)等,对水样、沉积物样本等进行化学分析,检测核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和浓度。
沉积物采样和分析:通过采集沉积物样本,对其进行物理和化学分析,来确认核污染物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与累计情况。
远程监测与遥感技术:运用航空器、卫星等遥感技术,对核污染物的辐射和光谱特征进行监测,以获取大规模的核污染物分布情况。

二、加强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海水可以通过河口进入内陆水域,海水进入河口最主要的原因是潮汐。潮汐是海洋水位的周期性变化,它会影响海水和河水的流动。在潮汐作用下,海水将进入河口,而河水则会流向海洋。
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模型建立,评估核污染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同时提供决策支持,帮助管理者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应注重关注以下模型:
水动力模型:采用数值水动力模型,来模拟核污染水在水体中的传输、扩散和混合过程。这些模型可考虑水流速度、方向、水体深度等因素,帮助评估核污染物的输运和分布。
水质模型:相结合水动力模型,采用水质模型来模拟核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和浓度变化,考虑因素如水体的水质特征、溶解氧、pH值等,以评估核污染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风险评估模型:使用风险评估模型来综合考虑核污染水排放的潜在风险和环境影响,包含对水质、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可能影响。风险评估模型将考虑核污染物的浓度、暴露途径、敏感性等因素,以定量评估风险水平。
生态系统模型:建立生态系统模型,考虑到水体中的生物生态群落、食物链关系与生物反应等,以评估核污染水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包含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态过程等多个方面。
现阶段,清华大学现已做出的核污水扩散模型,预估,日本排出的核污染水将于240天到达我国沿海,1200天后污染整个北太平洋,10年后污染全球!
三、应急响应与调度
应强调优化应急响应和资源调度,确保紧急救援设备、队伍与物资的快速调度及有效利用。
四、公众参与和沟通
智慧水务平台应开放公众频道,向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实时的核污染水排放信息,并开展公众教育、参与和反馈机制,维持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感。

五、长期监测与环境保护
应实现对水环境的长期监测和评估,监测核污染水的影响持续时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和修复受影响的生态系统。
尤其应关注水生态的监测,
持续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进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包含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以评估核污染水对不同生物的影响,并观察是否存在物种丧失或变化。
生物监测:对生物体进行监测,通过采集样本检测核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情况,以判断生物体的健康状况和潜在的生态风险。
食物链监测:对食物链进行监测,包含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以评估核污染物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和积累情况,更进一步判断对高级消费者和人类的潜在风险。
长期监测:持续进行长期的生态监测,以追踪核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并及时调整防护措施和污染治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