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原理基于光的分光学和物质的光谱特性。在高光谱技术中,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能力。通过将光分解成许多独立的波段,高光谱技术记录水体物质在每一个波段上的光谱特征...
高光谱是一种通过记录物质在各个波长范围之内光谱信息来获得详细和全面的数据的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高光谱的波长范围,高光谱的波长范围一般是能从紫外光到红外光,覆盖了较为广泛的波长范围。

高光谱覆盖的不同波长范围
1.紫外光范围(UV):紫外光波长范围从10nm到380nm。紫外光在分析中常用于材料表征、荧光分析、光谱测量等领域。
2.可见光范围:可见光波长范围大约为380nm到750nm。这个范围涵盖了人眼能够感知到的颜色,从紫色到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
3.近红外光范围(NIR):近红外光波长范围从750nm到2500nm。这一波长的光能量较高,可用作穿透物质和材料,提供更深入的信息。
4.红外光范围(IR):红外光波长范围从2500nm到1mm。红外光在物质的分子振动和转动中产生特定的吸收谱线,可用作分析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注意:高光谱技术的具体波长范围能够根据实际设备及应用领域而有所变化。具体的波段范围及数量取决于使用的高光谱传感器和数据产品。不同类型的高光谱传感器可能有着不同的波段配置与精度。因而,在使用高光谱遥感影像进行分析时,需要了解所使用数据的波段范围及对应的应用。
高光谱技术的原理
其原理基于光的分光学和物质的光谱特性。在高光谱技术中,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能力。通过将光分解成许多独立的波段,高光谱技术记录水体物质在每一个波段上的光谱特征。
高光谱系统由多个窄波段的光谱传感器组成,它们能够同时记录大量的连续光谱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表示为一个光谱曲线,当中每一个数据点代表了在各个波长上的光强度。
高光谱技术是一种可以以高空间和光谱分辨率捕获与分析物体的光谱信息的精细技术。通过获取物体的逐点光谱数据,高光谱技术能够探测到不同位置上物体的独特光谱“特征”,即每一个点的光谱特征可以被视为单个对象的指纹。由于每个物质在各个波长处具有独特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特性,高光谱技术能够通过分析这些光谱特征来检测和区分物质。
因而,相比于传统的遥感或影像技术,高光谱技术能够提供更丰富、更详细的光谱信息,使得能够区分那些在视觉上无法区分的物质。通过对大量光谱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可用于鉴定和分析水体。

高光谱技术实现
高光谱技术仍然是基于光的分光学和光谱学,通过分析物体在不同波长下的光谱特征,会获得丰富的光谱信息,包含反射、散射、吸收、发射等。
实际上就是,把常规相机成像和光谱学相结合,获取物理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
其依然要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光谱采集:使用高光谱传感器或光谱仪器来采集待测物体的光谱数据。
光学分散:通过光学元件,如光栅或棱镜,对采集到的光进行分散,将不同波长的光分离成连续的光谱。
光谱检测:采用合适的检测器(如光电二极管、光电倍增管或光谱仪)来测量分散后的光谱的强度或能量。检测器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传输给后续的数据处理步骤。
数据处理:对光谱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以提取相关物体的光谱信息。数据处理可以包括光谱校正、去噪、数据降维、特征提取和分类等步骤。
高光谱技术实现的关键是使用高光谱传感器或光谱仪器来采集物体的连续光谱数据,并且通过光学分散和光谱检测来获取光谱信息。随后,对采集到的光谱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以获取物体的详细光谱特征。
高光谱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高光谱技术在水质监测中具有广泛应用,能够提供详细的水质信息及更全面的水体分析。
1.水质参数估算:高光谱技术能够通过分析水体的光谱特征,推断出水质参数的浓度,如悬浮物浓度、叶绿素含量、溶解有机物浓度等。需要注意的是,高光谱技术仍然无法获得总磷、总氮等浓度信息。目前要想获得总磷总氮数据,仍需要通过化学方法来进行测试。
2.水体类别鉴别:不同类型的水体在光谱上有着不同的特征,高光谱技术能够通过分析光谱数据来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水体,如河流、湖泊、海洋等。这有利于了解水体的空间分布和水体间的相互影响。
3.水体污染物监测:高光谱技术可用作监测水体中的污染物,如重金属、有机物、悬浮物等。不同污染物在光谱上具有独特的吸收或反射特征,通过分析光谱数据能够监测污染物的存在和浓度。
4.藻类水华监测:高光谱技术能够监测水体中的藻类水华。藻类含有叶绿素,其特定的光谱特征能够被高光谱技术捕获与分析,从而实现对藻类水华的监测和预警。
5.水体透明度和浊度:通过分析高光谱数据中的反射和散射特征,可以推断水体的透明度和浊度。这些参数对于评估水体的清澈度和浑浊度至关重要。
高光谱技术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水质信息,有利于了解水体的质量、污染状况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它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和更详细的数据,帮助决策者制定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