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必须增强加快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危机感,尽快扭转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被动局势,以‘国产化替代’,实现‘安全可控...
国产化替代是指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国外企业生产的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的替代。
“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讨不来的。我们必须增强加快自主创新的紧迫感、危机感,尽快扭转核心技术卡脖子的被动局势,以‘国产化替代’,实现‘安全可控’”。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近些年,在各行各业都在推行国产化替代
例如在操作系统领域;
在大数据领域;
在ERP软件领域;
中端化妆品市场;
心血管支架领域。

01
水务领域有哪些产品趋向于国产化替代
PLC控制系统是水务自动化的关键设备,国内PLC市场的大多数份额都是被国外品牌所占领。因而,推进PLC的国产化替代是水务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膜组件:膜组件是水处理过程中的核心部件,但国内膜产业还有很多问题,如:膜材料性能不稳定、生产工艺落后等。
水下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国内水下机器人技术研发相对滞后。
高端阀门:高端阀门是水务领域中的重要设备,但目前我国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所占领。
水质监测仪器:水质监测仪器是水务领域中的重要设备,但是由于国内水质监测仪器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
高效节能水泵:高效节能水泵是水务领域中的重要设备,
水利水务模型:水利水务模型的国产化替代程度还比较低。

02
水务领域,哪些关键技术急待国产化替代?
2.1水务仪表领域
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水务仪表的核心部件,包含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和测试等方面的技术。
信号处理技术:包含信号处理算法、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技术。
通信技术:先进的通信技术,包含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等方面的技术。
嵌入式系统技术:包含嵌入式操作系统、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技术。
电磁兼容性技术:水务仪表需要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正常工作,必须掌握先进的电磁兼容性技术,包含电磁屏蔽、滤波和接地等方面的技术。
防护技术:水务仪表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长期稳定运行,包含防水、防尘、防腐和防爆等方面的技术。
自动化控制技术:水务仪表需要和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和联动,必须掌握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包含PLC控制、组态软件、触摸屏等方面的技术。
光学技术:一些水务仪表需要采用光学原理进行测量与分析,必须掌握先进的光学技术,包含光学传感器、光学信号处理、光学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技术。

2.2模型领域
数学建模技术:水利水务模型应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对水流、水质、水动力等过程进行模拟与运算。先进的数学建模技术包括数值计算、离散数学、概率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建立切合实际需求的数学模型。
仿真技术:水利水务模型需要进行仿真模拟,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含仿真软件、仿真算法、仿真实验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高效准确的仿真模拟。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水利水务模型需处理与分析大量的数据,包含实时监测数据、历史数据、仿真数据等。包含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高效准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软件开发技术:水利水务模型需要进行软件开发,实现模型的计算、仿真、优化等功能。国内企业必须掌握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包含编程语言、软件开发工具、软件测试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高效准确的软件开发。
2.3智慧水务其他方面国产化关键技术
云计算技术: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水务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处理,提升数据处理效率与数据安全性。国内云计算企业如阿里云、华为云等都可以深入推进云计算技术在智慧水务领域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水务设施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提升管理效率和管理精度。国内物联网企业如海尔、华为等可以深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水务领域的应用。
大数据技术: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水务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为决策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国内大数据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可以深入推进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水务领域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对水务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预测,提升决策和管理效率。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如百度、科大讯飞可以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智慧水务领域的应用。
网络安全技术:智慧水务系统必须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必须采用先进的网络安全技术进行防护和保障。国内网络安全企业如奇安信、深信服等都可以深入推进网络安全技术在智慧水务领域的应用。
03
推进国产化替代,理应有哪些措施
1.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需要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
2.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在技术研发层面,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完善售后服务体系:需要注重客户反馈与需求,及时解决客户问题和投诉,提高客户满意度。
4.加强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需要注重宣传方式与渠道的选择,提高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5.加强与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了解政策动向和市场趋势,积极参与有关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