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政府主导、互点协同、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遵循“加强数据建设,突出应用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设思路,确保工程满足近期需求,兼顾未来发展...
一、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思路
采用“政府主导、互点协同、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遵循“加强数据建设,突出应用效能,提高服务质量,建立长效机制”的建设思路,确保工程满足近期需求,兼顾未来发展。
1、加强数据建设。以建设项目一体化管理、运维数据集成化感知、雨水资源污染源和污染指标实时监测为核心,加强行业管理部门和运营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基本建成包含雨水资源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两个层级的城市雨水资源数据源体系,并确保各类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

2、突出应用效能。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着眼于为城市雨水资源行业管理部门实时感知与监测雨水资源各个环节的数据状态、增强服务质量及安全监管能力、提高综合决策水平等,为城市雨水资源相关企业提高运行效率,优化企业管理等发挥应有实效。
3、提高服务质量。智慧海绵城市建设致力于为市民提供及时准确、便于获取的交互信息,并改进与位置信息相结合的动态信息服务,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信息服务的便利。
4、建立长效机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同步建立信息采集、交换和质量保障机制以及运行维护保障机制,以保证城市雨水资源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
二、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原则
1、用户导向。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优化城市雨水资源的运行调度与规范化管理,建设丰富实用、经济便捷的一体化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体系,使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惠及最广大的市民。
2、资源集约。应充分利用各地现有的动态监测设备、数据资源中心、基础通信网络、数据交换平台、机房等信息化基础条件,整合各类数据资源,统筹规划与推进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加强与已有、在建、待建系统间的功能接口设计和应用集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行业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与规模效益。
3、业务协同。着眼于构建现代城市综合雨水资源利用体系,加强工程顶层设计,明确不同城市雨水资源渗、净、蓄、用水各个环节、雨水资源企业与行业管理部门间、城市雨水资源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业务协作,保证行业、企业间相关业务的协调联动。
4、标准统一。严格遵守终端设备、应用系统、信息资源、信息交换、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本信息化应用标准规范,保证信息高效共享和业务有效联动,形成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5、架构开放。以保证系统可靠运行和持续发展为前提,采用开放式架构设计,满足业务功能扩展需要,加强与其他相关信息系统架构统筹协调和有效融合,共建共享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