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慧水务,是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务技术的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
一、智慧水务概况
智慧水务,是指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务技术的深度融合,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传感、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防洪等水务环节进行的城市污水处理综合性运营管理。
通过对水务行业数据价值与逻辑关系的挖掘与整合,实现水务行业的生产控制智能化、工艺设备集成化、数据监测资源化精确化、决策管理智慧化,确保水务设施安全运行,实现水务管理协同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水务服务便捷化。

二、智慧水务发展阶段与驱动力
据“瞻研究”《2021年中国智慧水务行业全景图谱》显示,我国智慧水务正呈现出井喷式爆发增长,行业形势一片叫好。
1.智慧水务三个发展阶段
从国家政策导向来,智慧水务行业发展经历,大体分为自动化—智能化—智慧化三个阶段。
智慧水务1.0:自动化阶段(初步发展)
以自动化控制为重点,着眼于仪表、设备等硬件设施的工艺优化与升级,实现数据采集与机器操控的自动化进程,释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智慧水务2.0:智能化阶段(稳定发展)
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相继搭建企业水务系统和数据库,实现水务行业的数据采集、互通信息、数字化应用等,打破工业化与信息化壁垒,初步形成城市水务系统与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
智慧水务3.0:智慧化阶段(快速发展)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的综合应用为重点,将智慧化与水务深入融合,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及处理,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加速水务综合管理的精细化、动态化、协同化、高效化进程,全面提高水务综合治理能力。
2022年我国水利建设迎来全面提速,仅上半年水利项目投资规模就达到4000多亿元,当中,智慧水务市场投资预估在百亿元。基于多方驱动力推动,智慧水务正处于一个迅猛增长态势。
2.智慧水务三大驱动因素
驱动因素一:政策方针引导,地区响应落实
2014年以来,国家陆续颁布《智慧水利总体方案》、《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等政策支持智慧水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导向历经了从“发展智能水务”到“发展智慧水务”再到“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的变化。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循序渐进地推进智慧水务建设进程。当中,浙江重点在构建高效智慧水利网,北京加强排水设施的监测调控力度,河北推进县城智慧化水务进程。
驱动因素二:科技革新迅猛,强化市场竞争力
5G技术、AI、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创新发展,实现了数据信息的重塑和利用,激发传统水务行业新的发展活力,进一步推动了大中小水务企业的升级转型。
驱动因素三:供排水需求增长,涉水设备市场广阔
伴随着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我国供排水需求持续增长。新管网扩张、老旧漏损管网修复、相关涉水设备维护等成为行业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对数量多、分布散、覆盖广的管网、泵站等设施及工程,要求水厂、水务部门和企业的管理手段和工作效率能跟上快速地发展。增加水务信息化智能终端设备数量、扩大数据检测范围以及增强软件系统的数据承载量和分析能力,对智慧水务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智慧水务解决了什么
前端采集预警:动态监控、数据采集、风险预警
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实时数据采集、无损信息传输等,使水务部门在线监测水务系统运行状态,对异常情况实现实时预警、快速响应,终端调控。当异常情况发生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进行远程干预及处置,提高水务企业的应急响应能力,降低事故风险与隐患。
中端分析调控:故障诊断、全维分析、智能调控、智慧决策
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实现水务全流程的智能调控,包括集中监控、移动巡检、故障诊断、设备运维、供水调度等,实现以自控系统代替人工,以更精细与动态的方式管理整个生产、管理、服务流程,使之更为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
与此与此同时,构建水务数据深度挖掘与分析模型,重塑水务智慧管理体系,实现紧跟市场、随需速动,发挥数据的智慧决策能力,为企业经营提供快速、强大、有效的决策支撑,实现信息化与管理提升的充分结合。
后端强化协作:强化协同管理、降低运营成本
对水务部门而言,企业数据能够进行全面集成、整合,打破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交换、共享与高效利用。打通各个环节业务流程,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构建一体化协同运营管理模式,降低整体工作协调成本,提高水务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
与此同时,通过智慧化在线监控与维护管理系统,进行终端管控,及时实现工艺优化和运维调整,进一步降低企业整体运营成本支出。
未来,智慧水务建设必将在深度和广度上持续深化,全面提高供水企业的管理效率及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