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短暂却非常强烈的降雨给深圳市多个区域带来了突发洪水,造成很多地区遭到灾害。据统计,我国的62%的城市正遭到内涝问题的侵害...
之前,短暂却非常强烈的降雨给深圳市多个区域带来了突发洪水,造成很多地区遭到灾害。据统计,我国的62%的城市正遭到内涝问题的侵害,易深陷暴雨频发、内涝横行的窘境。这不仅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与出行,同时也会严重威胁了人们生命财产与安全。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及应对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起源于国外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管理理念,因为国内独特的城市发展历程,成为了解决城市内涝、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城市发展挑战的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型建设理念。技术能否助力降低悲剧发生的概率?
以城市下立交逢雨积水问题为例子,周边地区建设用地十分紧张,下立交区域交通繁忙,难以封闭施工。基于“一体式”泵站的设计理念,整个泵站被建于地下,使占地面积达到最小、有效提升排水效率。
不仅如此,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普及,水务领域的资产管理也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转型。智能化监控系统已能够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使后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PC端与手机端,对泵站设备运行数据进行监控,降低运维成本。
“先利用泵闸把内河的水排到外边去,让整个城市的内河水位下降。之后在汛期来的时候,雨水来的时候,我们能让天然的河道变为调蓄池,同时也可以让城市的内涝水流入。这适用于整个城市。而用于黑臭水体治理的时候,它是能够让我整个一个河道的水能够流动起来,给它增加动力。”
现如今,已经有很多城市在创新地采用数字化技术对水务资产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管理与分析。深圳在其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互联网+海绵城市”的概念,并且在试点区域光明新区启动智慧海绵城市信息化建设项目。可预见,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市尝试采用传感设备、自动化操作、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等技术,向更具成本效益和高效的智慧型海绵城市逐步转型。